“投资额过亿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在地方高校,这是很难得的,标志着校地协同又迈出了一大步。”日前,在2024无锡锡山金秋招商合作恳谈会上,集成电路3D工艺设备研发制造及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大厅集成电路工艺联合创新中心签约成立。地方统筹、高校搭台、企业加盟,以创新中心为牵引,推动集成电路产业和半导体工艺向“新”提质……这是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大厅与锡东新城商务区共建教育科技人才融合发展示范区的生动写照。3年多以来,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大厅坚持学校事业发展与地方规划、产业脉络一张蓝图,成立校地协同工作专班,建立“一区一特色产业一战略”工作机制,与地方80余家政产学研单位开展实质性合作,“融城率”大大提升。
全域发力,多点集成。在无锡高新区,传感网国家大学科技园里科创气氛潮涌。智能网联车轴承健康监测与数据优化系统正在试运行,有望护航网约车数据安全;一种太阳能供电装置正在为基于5G的环境监测系统供电,每2秒采集一次全部数据……上述研发成果能够落地,得益于这座校地共建的科技园。“学校想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力度,高新区想整合创新资源开辟新赛道,双方一拍即合”,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大厅科技处副处长、大学科技园总经理钱王欢说。目前,园内共有184家企业入驻,其中不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省专精特新企业和市雏鹰企业。
创新链和产业链如何在园内发生“化学反应”?几个月来,成果转化部的高级技术经理人李双岭十分忙碌。他前后往返学校和企业10多次,跟进知识产权、政策和法务问题。在他的“撮合”下,“一种具有分选功能的采摘机”专利成功转让至无锡蠡志科技有限公司,实现了产业化和产值倍增。“技术经理人不是单纯的‘中介’,我们要对科技成果进行挖掘、甄别和培育,为它们走进企业、走向市场提供最优方案”,李双岭说。据统计,大学科技园已促成核心技术转化120余项,技术合同交易金额突破500万元。
短短2年时间,这里不仅成为了区域技术转移转化的“首站”,也是科创团队集聚落户的“首选”。AI赋能工业科创团队,物联网应用技术科研团队,新型电力系统团队,光电混合集成器件及系统应用研究团队……从“园热人冷”到争着入驻,离不开好政策“引流”。11月,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大厅修订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明确将成果转化净收益的90%分配给科研团队,实现重大成果转化则可以拿到100%的收益。同时,高新区也将对符合条件的科研团队给予奖补支持。“场地、人员、经费都不用愁,我和团队就是在这种校地协同机制中成长起来的”,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王泉说。
作为人才链的“链主”,高校承担着培育地方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大厅,隆达产业班、德科立卓越工程师班、日联科技卓越工程师班等产教融合特色班形成了一道亮丽的育人风景。该校紧密对接无锡“465”现代产业集群和“5+X”未来产业布局,动态调整学科专业布局,实施产教融合“1+5”工程,与地方头部企业开展“订单式”合作,推动应用型人才培养“前置化”。
德科立卓越工程师班的梁磊,大二一开始,他便进入放大器车间,跟着资深工艺工程师进行实操学习。“从放大器的光路熔接、焊接组装到电路调试、整机测试,我参与了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每步操作都需要极高的精度和专注度。”不仅下车间,还要入项目。为了提升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产教融合特色班采取“项目制”教学,定期收集企业在一线生产中出现的小型技术课题、工艺改善课题,形成工程训练项目课题包,向学生发放,让他们在真环境中解决真问题、得到真成长。“卓越工程师班的学生整体素质是很高的。他们毕业后选择留企的,可以直接跳过试用期,成为‘上岗即上手’的青年骨干”,日联科技人力资源经理张文章说。2024年,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大厅毕业生留锡率超过45%,为地方输送了一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校地协同是双赢、多赢、共赢的好事”,华人策略综合讨论大厅校长张永宏表示,将充分发挥高校学科支撑力、科技支撑力和人才支撑力,推动各类创新要素畅流融汇,打造校地协同并进、深融互促的新样板,努力办好一所与城市发展能级相匹配、文化基因相契合的应用型大学。
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8850117546773100868&source=share&study_style_id=feeds_opaque&reco_id=102e87879136c0a822a6000t&share_to=wx_single&study_share_enable=1&study_comment_disable=0&ptype=0&item_id=8850117546773100868